为深化艾滋病健康教育教学改革,破解传统教学模式局限,近日,公共卫生学院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艾滋病防控虚拟仿真课程建设专家论证会。线上邀请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机能学教学专委会常委汪思应教授、中山大学国家级公共卫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侯孟君远程参会,线下邀请徐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王影副教授指导,公共卫生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颖、副院长陈颜夙,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骨干教师参会。
会议由张颖副书记主持。她在开场致辞中指出,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实操性不足、场景还原度低等问题,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构建虚拟仿真课程既是响应智能医学发展趋势的创新举措,也是提升防艾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路径,对增强学生风险认知、降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随后,陈颜夙副院长围绕课程建设方案进行专题汇报。她从建设背景、核心设计、内容模块、实施计划、预期效益、项目预算及保障等方面展开详细汇报,提出课程将融合艾滋病基础知识、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等模块,通过情景化设计与互动式操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在论证研讨环节,线上线下专家围绕课程建设展开深入交流。专家们肯定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与整体思路,认为虚拟仿真模式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短板,显著提升学生参与度。同时结合我院防艾教育工作基础,专家们提出多项针对性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定位、凝练特色、优化模块,利用虚拟仿真AI技术解决艾滋病防控教育的痛点和难点,打造高水准艾滋病防控虚拟仿真课程。
专家们的宝贵意见极具启发价值,为教学团队打开了新思路,张书记在总结中支出:我们将认真吸纳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方案,优化课程设计,打造集科学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于一体的虚拟仿真教学资源,并力争尽快落地,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校园防艾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专家论证会的召开,明确了艾滋病防控虚拟仿真课程的建设方向,为提升课程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该课程的建成必将助力学生扎实掌握防艾知识与技能,同时为校园乃至社区的艾滋病防控宣教工作注入新活力。

(文字:蔡衡;初审:蔡衡,复审:吕鑫,终审:陈颜夙)